本帖最后由 wangseca 于 2021-4-10 00:51 编辑



读这本书,最容易让我的角色错乱。在即将出版之前的几个月里,我可能是阅读次数最多的人之一,印前稿的几轮修改都是深度参与的。之所以说是角色错乱,往往在承担订正一些词句的任务时,还是被内容吸引,驱动着向下阅读,等回过神来,重新订正的时候,又会如此。这本非常有魔力的书,让你欲罢不能。另外一个错乱,是自己作为一个“被观察者”,虽然时过境迁十多年,依然会在阅读的时候想起过往的许多情境,甚至想着添油加醋地在某处再加上一小节。最终还都能忍住。

作者西振先生实际上是我上个世纪的网友,因缘际会在2005年开始在温州一起工作,在这个战壕的时间差不多是5年。那也是我们和许多同事一起战斗的5年,非常值得回忆的5年。很不希望这篇序言写成一篇回忆录,但是还是需要从回忆开始。

温州从1970年代到现在近50年的工业经济演进历史,几乎就是欧美300多年近现代工业史的压缩版,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进化进程的活橱窗。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四次工业革命,乃至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原工业化”时期。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撰写于2010年,是西振先生以“中国德鲁克”身份进行记述和思考的结晶,更是在当时工业化与信息化开始融合实践背景下的深度探究,是肇始于中国本土管理实践而诞生的“和谐生产方式”的一种精神伴随。

温州虽不算是榕树之乡,但是榕树是温州的市树,《榕树型企业》诞生于此,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当年温州土地上的那种经济活力,叹为观止。也恰恰是当时从原工业化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四代同堂”的工业经济形态之下,产生出的经济形态多样性,让他拥有了非常“便宜”的观察窗口,得以获得不一样的视角,并最终在企业的组织形态进化方面形成了独到的见解。这篇序言试图再为大家交代一下这个颇有宏伟叙事风格的“背景墙”,这面墙上的画面如果能读出浮雕感,那么我们对于榕树型企业的组织基因形成与复制方法的掌握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大罗山上一地的橡皮筋
大罗山在温州是一个神奇的存在。现在看大罗山,那就是温州的中庭花园,那时候是“远足”最合适距离,往往是早上带着干粮上山,傍晚下山在茶山或者南白象小镇上小酌,三五人同行甚至惬意。当然,可以经常在星期天去转悠的也仅限于抛妻别子来这里工作的人,才能组团,这样的话,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可以成行。

2006年六七月份德国世界杯期间,自然也没有拉下。有一个星期天我们探索到一处之前没有去过的山坡,突然发现一处平地上有人来过的痕迹,走近一看,十几平方的地方,满满的是橡皮筋和扎钞纸,说是铺满了,一点都不夸张。后来了解到,这个情况应该是前一天晚上刚刚有人在这里赌过球。相比赌球来说,数钱是一个体力活,以至于后来人们不得不用量尺来数钱,计量单位不是多少元,而是几个厘米高的大钞。这样看来,中国第一批量产的点钞机产地是温州,也不足为奇了,这就和中国第一张电子发票来自京东一样。首先遇到问题的人,拥有解决问题的优先权,倘若你把握不住了,那就可以体验下“失之交臂”的意境。

橡皮筋和扎钞纸的多少不说明问题,频度高低才是问题。当时听公司的本地同事讲,1980年代,他们村的一个地下钱庄在半山腰,钞票在家里放不下,都要放在院子里,每天用扁担挑着钞票上山下山,那时候是按天计算利息的。

后来我们在对一家工厂进行并购前的尽调时了解到:他们和下游客户的结算是一年一次,一般是农历腊月廿四之后对账结算。下游客户基本都是亲戚,平常可以拆借,但是不做结算。记得我当时问“这样没有风险吗?”,人家呵呵一笑“不可能的。而且平常算帐太耽误时间了”。每年春节,温州的酒店人满为患,有人说那是“温州董事会”时间,全球各地的温州人回到家乡,一是做结算,二是为来年做安排,一家人,一个家族的人,基于亲缘和地缘的经济组织都在谋划非常具体的项目。

这些有点“史前”味道关于钱的事情,智慧的你当然不会认为我在帮温州人炫富。但是穿透孔方兄看过去,我们会发现,温州经济的一贯活力用“沸腾”二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当然到写序言这个时间的当下,温州雄风不再,这是另外需要探讨的事情。

不确定性中有确定性吗?
从1980年代开始,广东、江苏和浙江的工业进程都在加快,但是特质完全不一样,广东的起点是“三来一补”的加工企业,江苏的起点是为上海等地国有企业配套的乡镇企业,而以温州为代表的浙江,则是“纯净”的市场经济,两头在外,加工在本地。从不确定性的强度来说,浙江最甚。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门德尔斯于1972年在《经济史杂志》发表的论文中提出出的一个新术语——“原工业化”(Proto-Industrialization)指出,原工业化是工业化的一个阶段,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以农村家庭工业的迅速发展为特征,它由地区专门化相伴随的农村工业,与商品农业共存。其实就在这篇论文不久之后,温州进入了真正的原工业化阶段,并以快进的方式用二三十年时间进入了工业化阶段。这个被钟朋荣称之为“小狗经济”的地方,以狂野的风格,乘国内国际市场蓬勃发展之势,迅速成为一个经济现象。

本书的“背景墙”就是这个,也是在温州经济发展最狂野的那个阶段的末期。

当时的工业企业普遍面临着非常严重的交付问题,鱼和熊掌无法兼得,“多品种、小批量、急交期”是普遍情况,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订单总数不少,但是平均订单量都很小,即便是在2021年年初,我打听广东的一些纸包装生产企业的平均订单量,还比十多年前温州的高出几倍。质量、成本和交货期难以统一。许多企业看上去很红火,却盈利极少,甚至亏损,在市场的夹缝中如何找到新的生机?是很多老板所殚精竭虑的。

西振先生象是从未来穿越而来,洞若观火。从巨大的不确定性中看到了确定性,这个确定性就是对生产资源的组织方式还有极大的优化空间。

为了解决企业的问题,“登山队”在西振先生的带领下,拔山涉水。跟随企业的客服人员到很偏远的客户那里做调研,受客户极速的物料流转的启发,创建了“时立方”这样一个奇葩但是很有用的仓库计量单位;早上五点半,登上公司送货的卡车,与司机及送货员一起做面向客户生产现场的交付的体验,创建了10多条公交化物流线路与动态增减站点的机制;午夜2点,去生产车间探寻夜班产出最高的关键机理。从村头的家庭作坊以及街尾那间只有一台机床的小门面那里萃取到了工业价值链最小单位--能力单元;从瑶溪山庄附近的山溪里,通过石块、泥巴和杂草推演能力单元时间链对最终交付时间的影响因子......

不确定性需求对确定性能力的直接的、间接的干预使得企业整个交付的秩序也跟着不确定了。通过什么样的机制让它们可以“返璞归真”?

好在实际的探索让我们找到了最终解决问题的信心。这本书的记述与分析更像是实践的一个剖面,但是它帮我们闻到了鱼和熊掌兼得的哲学味道,反而观之,就是将企业“拆解”为颗粒度不一的多个能力单元,在充分社会化的环境下,以时间链来“穿珠成串”,让单个能力单元的工作获得更经济的起点规模,让不同客户的需求可以循迹“一气呵成”。实际上这就是榕树生长机制的仿生。有朋友问如何具体描述“榕树型企业”?可能还是这样比方的方式最为贴切。

本书的七步法,仔细品读,当如我一样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难以调和的矛盾,在这里居然如此简单地可以得到化解。



“设计并复制企业基因”的方法是重构数字企业的“脚手架”
时下,不说数字化转型,简直说不过去。在2017年,我和朋友就在我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过一本《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转型》。虽然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企业转型的一个形态,同时还有产品转型、市场转型等等,但是数字化转型越来越成为一个绕不开去的必修课目。企业都需要回答“我的数字企业”究竟应该长什么样?
其实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来说清楚。
但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视角,恰恰可以成为我们认知数字企业的思维“脚手架”,不管是转型还是重构,就像建筑物翻新改建或者新建一样,都少不了脚手架一样,我们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也离不开。不过这个脚手架,要更加“多功能”:
一、它是“背景墙”。可以在这里按图索骥地对企业随时进行“内观”;
二、它是“工具箱”。不管是商业模式的进化,能力单元的拆解还是客户需求的界面设计--“泛产品”构造还是供应链中时间链的设计;不管是订单交付的协同机制,还是整体模式与细节模式的协同机制,我们都可以找到趁手的思维工具。如果一下子找不到,反复看一些章节,很快自己就可以看到;
三、它是“路线图”。关于数字化、智能化,如果我们“褫其华衮”看内在的话,会发现:企业作为一个品牌化的能力单元,面向市场的交付是否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依然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这也决定着企业究竟能不能进行基因复制和文化渲染,向榕树那样在无限的空中,伸出自己的气根。
    如果要继续,还会有许多。不过我想,我们每位读者都可以“千人千面”地获得自己的认知,或者说是根据本书丰富着我们自己的认知体系。
   
作为西振先生的好友,我这里还是要代表他感谢当年“登山队”的各位同学,不是当时大家倾心的讨论与实践,根本就不会存在这本书的“基因”;也要感谢十多年来各路的网友,据不完全统计,本书散见于网络的观点、文章,已经有超过千万的阅读与评论,每每参加一些活动,都有人和我讨论到本书的一些观点;还需要感谢我们“番外篇”的多位作者,他们是《榕树型企业》的见证者,他们的真知灼见可以帮助我们从读者视角看到这本书在时代叙事之下的实践之路。

我还要感谢珠海乐图软件的创始人张军先生,他在看了样书之后,和我探讨了许多企业应用架构层面的事情。激动之余,他还为我们的读者带来了很赞的礼物。自私地说,如果在那几年就知道乐图云表,我也不要费那么大的劲了。

最后是要特别感谢的是上海外经贸大学副教授李莉女士以及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分社责任编辑缪晓红女士。是她们两位的坚持与辛劳,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强,也是因为她们的坚持,历经一年多时间,这本书,终于与我们相见。


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由学术分社来出版这本本土企业思想家的学术著作,非常配称。

写到这,我终于将代序写成了后记的感觉。


                                                                                                                                                   场景学社创办人王甲佳写于珠海南屏十二村
                                                                                                                                                                         2021125

+15

最近谁赞过

收藏
4 条回帖
乐于助人云道2021-4-12 14:32:13
来学习一下,记录
这本书的记述与分析更像是实践的一个剖面,但是它帮我们闻到了鱼和熊掌兼得的哲学味道,反而观之,就是将企业“拆解”为颗粒度不一的多个能力单元,在充分社会化的环境下,以时间链来“穿珠成串”,让单个能力单元的工作获得更经济的起点规模,让不同客户的需求可以循迹“一气呵成”。
+11

最近谁赞过

迎财云粉2021-4-22 22:04:52
好久没来论坛了,发现有点小惊喜。
+10
jghl云麦2021-7-11 17:18:40
感谢分享
+10
需要登录后才可进行回复 登录

玩转云表从入门到精通
扫码添加微信立即领取

·云表创始人授课文件
·加入社群与培训学习
·切磋云表开发玩法

商务咨询:0756-3335860
客服咨询